
医疗健康领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国内医疗健康需求日益见长,不仅推动了医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推动了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加速。特别是从2020初到现在,新冠疫情的来势汹汹,更加大了人们对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视。值此之际,6月10日下午两点,溪林投资举办了一场医疗投资圈线上沙龙,与40多名医疗产业嘉宾及投资人一道,分别针对大家感兴趣的行业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医疗投资最近几年异常火热,可很多项目投后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我们非常认真详尽的做行业研究和尽调,有时候也掩盖不了会踩坑的残酷事实。各位投资人朋友就此话题针对不同领域分享了在自我投资经历中经历过的一些“雷区”。
松禾资本宋敏表示在创业项目长期战略规划和退出逻辑上要格外注重,如医疗服务机构创始人很多不是纯粹做医院的创始人,他可能也做地产、做养老等。如果项目发展不顺,战略规划上不严谨等因素,就往往会出现关联交易甚至更大的发展问题。而退出逻辑上,要考虑多种退出路径,上市退出,财务并购,战略收购,如手中就有项目在财务上虽不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价值,而出于战略角度则完成了并购退出,如若不然项目就极有可能砸在手中。
璇朵创投张勇指出璇朵创投主要专注于投资医疗服务及基层医疗,他指出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前背景调查要尽可能做到详细全面事无巨细,有一个具体的案例,当时他们想要收购一家医院,在项目进行到后期尽调阶段,了解到一个信息涉嫌到骗保,可能要被暂停医保资格。当时他们想要收购的医院就涉嫌套保骗保,所幸当时还没完成签约,很幸运的“逃”过了一劫。张总分享这次的经历是旨在提醒各位投资人在选项目时要擦亮眼睛,避免踩“坑”。
梅斯医学姚鹏飞指出国内企业在介入和外科器械领域创新性不足,技术和销售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姚总认为在技术方面,应该找人来核实,但是具体找的人和核实的准确性就是一个“坑”。例如在介入和外科器械方面,在国内,很少有企业有真正的创新设计,大部分厂家都是抄抄改改,大部分公司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从国外的大厂外购而来。导致了一个问题,国内的高端医疗耗材比国外的产品还要贵,因为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从国外采购而来,再加上关税的缘故,使得投资这类的公司变成一个“雷区”。他指出避免踩“雷”的关键是需要找到懂技术的行内人或者通过各方面的侧面信息去评估项目。
比邻星创投李峰分享了投资的案例和经验教训,一些核心的条款一定要就先走在前面,一些大逻辑相匹配的情况下再去谈论一些细节性的内容。李总提到2017年准备领投了一个新药,做了很多详尽的工作,准备签SPA时期却因为分批款项的问题出现分歧而搁浅都是非常遗憾,所以在投资进程中一定要避免过多的沉没成本投入。
华威集团倪骏恺从股权的角度做了补充,倪总表示创始团队对公司的掌控力非常重要,也要有一种合理的股权激励方式。看到有部分项目股权做了较多的稀释,而容易在后续公司发展中群龙无首,团队逐渐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使得此类公司也逐渐沦为投资中的“雷区”。
国仟创投李俊漾认为中国的医疗整个大行业,未来始终是在一个细分领域和细分赛道的角逐,真正的胜出者是会在细分领域中产生。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药等方面,产业应该更多的发散开来,精专一个细分领域,每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另外李总表示他们机构在心脏瓣膜赛道比较感兴趣,并持续保持关注和投入。
璇朵创投张勇提出璇朵创投近两年紧跟中国政府宏观导向,这些年政府再三的鼓励发展消费型医疗,并且一再强调民营医疗应该作为公立的一个有效补充。如何满足不同层级患者的医疗需求和差异化的服务,通过分级诊疗相关的制度进一步助推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市场是后续的关键。所以不管有没有疫情的影响,长期的投资的策略不做调整。璇朵投资策略聚焦这三个领域,第一个是聚焦消费型的专科细分医疗市场,比如口腔眼科,包括中医馆;第二是发展基层特色的连锁项目,形成区域内的连锁品牌的集中;第三就是避开大而全,聚焦小而美的医疗机构是璇朵一贯的投资风格。
寒武创投庞锐辉指出痛点是需要去长期建设和满足的。比如互联网医疗板块这个领域的早期投资机会不多,从最早的挂号问诊,到后续的互联网医疗,以及现在的这种全科专科的互联网医院,他一直觉得是仍然有机会的。因为诊治这个事情,除了高密度的公立医院的点位和民营医疗的补充之外,线上院外这一块一直都是缺口。互联网业医疗有4个关键要素:医疗、医药、支付、数据。最前面两个其实一直有企业在慢慢做的,是已经做了一些规模出来,但后面两个支付和数据这一块一直都是非常缺失的。可能在未来的5~10年之内,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化或者叫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建设,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去带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非常有必要且慢慢的会呈现规模效应的。并表示最开始肯定是从诊疗和药品的流通是前沿阵地,这两块数据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标准化,如住院数据、手术数据和临床监测信息,也更容易吸引民营资本进来。
华大共赢陆家禧提出国内外的抗疫工作中,华大共赢和华大基因一道做了紧密的参与和支持,这次也投了一些相关机构支援抗疫工作。华大共赢之前也一直关注分子诊断,然后这次分子诊断在这种疫情的风口下,可能也会迎来一个压缩期的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陆总认为IVD现在相对来说有点偏高端路线,但实际上要往低端走,就是说要往普及化的这种集成化的路线走,所以判断整个分子诊断未来可能会有三个大的趋势,第一市场的压缩性的爆发,第二是这种自动化POCT的趋势,第三就是分子诊断必须找到一个十分好的应用方向。
潜龙投资黄春雨表示对医疗未来发展趋势的话,一定要抓住医疗核心,要有足够的刚性需求,相对来说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小很多,目前潜龙最近这一年半的时间,集中精力都是在看疫苗,并在去年底投了一个疫苗企业。疫苗这个行业有高壁垒,包括行业政策的壁垒,包括他本身自身研发的时间周期和资金投入的壁垒,以及本身它生产方面的这些技术上的能耗的这些壁垒,谈到这个趋势性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一轮的疫情的影响,大家对对国内的疫苗它是有比较大的一个提升作用的,所以未来的提升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华威集团倪骏恺表示未来在投资方向还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要从客户包括是病人,或者对医生的一些相关需求。以病人的痛点,医生的痛点去着手去开发新的产品,提升新的技术,解决他们的问题。相对其他产业来讲,相信医疗不会变革的这么快,但是它是以创新去改变当下模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这个行业从属性上来说,相对是一个就是一个稳健性的行业了,但是它的未来的市场规模,相信还是会继续增长。
国仟创投李俊漾表示中国的科学发展到现在,实际上很多方向也都爆发过,那么下一个已经在爆发或者即将要大爆发的一个行业,那么毋庸置疑就是医疗版块了。创新药领域,像百济神州,像南京传奇创新的生物技术,细免疫细胞方向,还有很多的抗肿瘤新药等,我们已经在爆发了。另外医疗器械方向,目前医疗器械涉及到医工结合方面的,那么还是以技术突破为主,也是以后也非常可期的方向,比如说现在能看到很多比较高端的医疗器械和高端耗材有国产替代的趋势,这也是我们国家最近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的,很多的一些还有很多技术含量的,比如说医疗机器人,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可能会产生爆发的点等。
最后,感谢出席本次线上沙龙的机构(排名不分先后):
松禾资本、潜龙投资、璇朵创投、天亿集团、华大共赢 、国仟创投、华威国际 、寒武创投、比邻星创投 、天士力资本、 CDG、盛宇投资、新丝路、赛伯乐资本、揽界、小咖基金、360保险投资、中南创投、海创汇资本、梅斯医学、赛元生物、上海市医药中心等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蓝亭会(Lotusmeeting)